文体活动

现代性如何改变了中国 ——柏桦以晚清民国笔记谈中国

日期:2014年05月22日 18:41 点击数:

2014年4月17日,在九里校区4207教室,校工会、图书馆、青年教职工读书会联袂举办了世界读书日专题读书沙龙:“现代性如何改变了中国——柏桦以晚清民国笔记谈中国”。本次读书沙龙活动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经典悦读’暨‘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邀请到著名诗人、成都市作协副主席、我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柏桦教授作为主讲,以其近期力作《别裁》为触媒,畅谈交大师生关于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反思和展望。主持人由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沈如泉担任。

本次读书沙龙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柏桦以晚晴民国笔记谈中国,二是现场互动交流。

柏桦教授首先讲解了现代性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和发展。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西方的标准、准则。所以,现代性改变中国的过程即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过程,要了解现代性对于中国的改变,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改变。“宋朝在当时的国际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美国,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柏桦教授说:“之后中华文明便走向衰落,1842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断让位史。”随后,柏桦以西方宗教为例,讲述了西方进行传教活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生动地披露了其如何通过科学(天文历法)在中国赢得其地位。

柏桦教授谈到,现代汉语并非是一种单纯承袭自古代汉语的语言,因而难免一些词汇的现代意义和古汉语的意义大相径庭,例如“民主”一词就来源于日本汉字,而这样的词汇大约占到三分之一。因此《别裁》一书的语言也在大范围使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古香古色的元素。

接下来,沈如泉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谈到了自己的读书感悟,认为我们当代的历史观和历史教育太片面,忽略了很多历史细节,不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审视历史。我们需要深思,现代化的发展是否就是历史进步的过程,在向前走的同时不能忘记回头看。柏桦教授对沈如泉的观点表示了高度赞同,他强调说,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古代这一我们初发的根源。

在交流互动环节,柏桦教授与各师生就写作手法,诗歌赏析,素材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耐心地解答了每一个读者的疑惑。并就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向广大师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唯有不断阅读,不断感悟才能写出富有深度,富有魅力的文字。

柏桦教授精辟的见解,深刻的思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至此,精彩纷呈的读书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校工会供稿 撰稿人 张云成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