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基层动态

公共管理 镜湖论道·第21期 潘少杰 | 中英文学术发表中的主题及论述差异

日期:2024年12月23日 17:34 点击数:

公共管理  镜湖论道·第21

潘少杰 | 中英文学术发表中的主题及论述差异

20241213日(周五)下午15.00,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硕士生导师潘少杰受邀于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1313会议室进行以《中英文学术发表中的主题及论述差异》为题目的交流会议。

潘少杰,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额济纳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社会福利学院,研究兴趣聚焦于基层治理、公共政策及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成果发表于:《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Child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学习时报》等期刊及报纸。

会议伊始,潘老师从自身的学术经历出发,谈到学术研究对于个人认知提高以及普适能力增强的优势所在,并关于镜湖论道对于学生发展的帮助给予认可。又以自身的论文发表为引,提出了本次分享的主题。


潘老师首先对自己的博士论文进行了分享。《Narrating TraumaDoing Resilienceand Making Polic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umatic Young Adults Caused by AIDS-Related and Post-Disaster Bereavement in China》一文通过两年间对北川县以及凉山州的丧亲儿童和基层工作者的问卷、访谈以及相关文本分析,从创伤、抗逆力(韧性)、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了例如创伤的“去病理化”、发展能力为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及服务等政策建议。潘老师认为,这篇论文虽然资料丰富、方法得当,但研究发现多为理念、意识层面,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较小。通过这篇文章(修改投稿:Trauma and Resilience of Post-Disaster Bereavement in China:Integra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Bereaved Children and Practitioners with Macrodiscourses)以及其他文章在外刊投稿的情况对比,潘老师意识到了英文世界和中文世界发表论文的差异问题。

接着,潘老师分享了一篇舆情研究论文。在公共管理的学科特性之下,书写英文论文就面临着话语转化(冲突)以及情境迁移(矛盾)的问题。而本次分享的《Nationalism on Weibo:Towards a multifacete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nationalism》这篇论文以146名意见领袖的6087条微博,展示了民族主义话语的多元性及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兼顾了科学原则与政治原则,基于西方的论述和话语讲述了中国故事,方能同时被英文世界和中文世界所接纳。

而后,潘老师切入了中英文的学术差异中进行讨论。潘老师提到由中及英的过程中的主题和论述障碍面临“不认可”和“看不懂”两个问题,且中英文的学术差异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早期,中文多产出理论性、哲学性、思辨型的务虚文章;英文多强调证据、重视实证、产出务实文章。在不断的发展中,从内容上,中文研究逐步补齐实证主义的短板,走在实用主义的道路上;而英文研究则强调权利解构、话语分析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表现出后现代倾向。从理论上,中文研究重视归纳逻辑,即根据已有资料建立解释框架;而英文研究更加关注相关或因果关系,强调对于理论的应用和修正。


在“如何写好英文论文”的板块中,潘老师指出,公共管理的研究就是四个自信的研究,中国学者的英文研究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术性原则和政治性原则,坚持做实证研究、做证据为本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于特定的政策或制度,提出支持的观点或建设性的意见。而从中国话语转变英文话语的过程中,“削足适履”的过程必不可免,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学术范式,守正创新,才能写好英文论文。


最后,范老师从慢想快写、每日阅读、相信过程、保持平和四个方面进行个人经验的分享。并向在座的同学们强调了心态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分享过后,范老师与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关于论文的“有趣性”与重要性、中文研究与英文研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词多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至此,本次交流会议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