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14时,国家治理“镜湖”论道第12期学术沙龙在我院1212会议室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到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庞祯敬老师,以“人工智能治理:风险、伦理与全球事务”为主题,展开学术分享。我院彭川宇副院长,以及王思琦、刘鑫、谢宇航、王向阳、吴件等多位老师和同学参与会议,本次活动由代佳欣老师主持。
庞祯敬老师围绕人工智能治理主题,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知识、技术与应用层面发展迅速,而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所具备的复杂属性会使得其在实践应用层面引发种种风险和困境,其中包括信息茧房、马太效应、伦理困境等。
紧接着,庞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治理的生成逻辑。庞老师提到,人工智能治理的生成逻辑具有复杂的“结构线—内容线—叙事线”的层次性,并呈现出“核心驱动层—环境变革层—认知适配层—治理范式层”的衍生机理,其次庞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治理的认知图谱,庞老师从技术逻辑、制度逻辑、文化逻辑、资本逻辑四种视角,全面阐释当前人工智能治理的认知图谱,厘清不同逻辑下人工智能治理议题理解、价值导向、主体关系、路径依赖和工具选择的差异性。接着,庞老师通过从抽象到具体内容的衔接与推演,提出了一个人工智能治理综合分层框架,该框架内含从宏观到微观的维度衍变,及从抽象到具体的内容衔接。在治理维度上,该框架将人工智能治理划分为了层次衔接的四个子框架,分别为共性价值框架、结构要素框架、行业场景框架、微观操作框架。在治理内容上,该框架从价值导向、功能定位、治理原则、关注对象、参与主体、工具应用六个方面,全面解构不同治理维度下人工智能治理的理念、主体、客体和工具的“全貌”。
最后,庞老师谈到人工智能治理需体现多元认知逻辑的融合,同时还需嵌入多样治理范式的协同以及实现多维目标系统的平衡。庞老师总结说,人工智能治理需转化认识视角,亟待实现“内生性逻辑”与“建构性逻辑”“一般性逻辑”与“情境性逻辑”的统一,通过建构包容性的治理框架以获得“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治理效果。
庞老师的分享为理解数智治理时代下人工智能嵌入公共治理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未来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作出了设想。活动最后,彭川宇、王思琦、王向阳等老师就感兴趣的问题和困惑与庞祯敬老师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双方都收获颇丰,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让我们继续期待下一次镜湖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