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气候适应政策的成效评估与反思
——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创源”大讲堂研究生学术讲座
【镜湖论道第23期】
为让同学们深刻了解到区域气候适应政策制定的内在逻辑与地区差异,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25年10月18日上午10点在九里校区0号教学楼01216教室举办我国区域气候适应政策的成效评估与反思的研究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磊参与本次讲座。
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雷斌介绍本次会议的主题以及特邀嘉宾。接下来,李磊教授以全球气候危机与城市的核心角色为时代背景,先引出IPCC的核心警示,目前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指出我国人口密集会产生热岛效应。接着,以天津作为案例指出天气与气候并不是同一个研究对象,气候变化不是单一的,其产生的影响具有系统性和联动性,还会引起粮食安全、水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涟漪效应。李磊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延缓全球变暖的进程,针对我国目前的工业和经济情况,我国的“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很难实现。同时,对于已经发生或不可避免的气候影响,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后果”。因此,对于当下的自然灾害的风险,城市的韧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采用风险管理提升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韧性,建立灾害的早期预警体系。对于如何提升城市韧性这一目标,李磊指出,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接着,李磊教授继续科学解构公共政策的系统性方法。李磊认为,政策的分析是为了提升科学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并且,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讲解气候变化,重点提出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他把北京、上海、内蒙古等22个省份划分为七大地理地区,通过“内容-工具-评价”的分析框架试图寻找其中是否存在路径依赖、地方创新或潜在的执行挑战。政策工具主要是讲怎么做,关注政策的战略意图、治理逻辑与核心议题;政策内容主要是讲做了什么,关注为实现目标所选择的具体手段与干预方式;政策分析主要是讲做的如何,关注政策文本自身的科学性、一致性与完备性。李磊以对政策文本进行提取的前200位的高频关键词,比如“能力”、“安全”和“生态系统”等形成了顶层、中层、底层三层治理框架。在关键词的基础上,李磊再次以“海绵城市”案例,来突出韧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政策工具的识别与分类中,基于“政策标题-章节-条款”的规则,对790项实质性干预措施进行编码,将其归纳入政府命令型、市场激励型和社会赋能型的政策工具类型。针对政策的评价,李磊教授引出了PMC指数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份政策文本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构建多维度、多层级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该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一致性与完备性。该指数模型具有系统全面、规避主观以及结果可比的优点,可以对不同的政策进行横向比较。同时,李磊教授以22个省份的气候政策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工具选择具有“路径依赖性”,整体评价呈现“梯度均衡”,以及七大地区的“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政策表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生态脆弱性和治理传统深度耦合。
接近会议的尾声,李磊教授对迈向深度、智慧与公正的适应治理进行总结展望。首先,要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推动政府命令型工具转型,扩大市场激励型工具应用以及深化公众参与型工具路径;其次,需要强化科技赋能与制度支撑,依托“数字孪生城市”等技术赋能智慧协同,建立从预算到问责的闭环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但是也会面临“适应不良”和“公正适应”的前沿挑战,比如在河流上流过度的修建防洪提坝,虽然保护了局部地区,但是可能会导致下游生态系统和缺水的需求。
最后,副院长雷斌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首先,感谢李磊教授对当前气候新政策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解读,但更为重要的是,希望此次讲座能够为同学们今后的选题中提供建议,并且结合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能够找到自己未来的毕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