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论道第22期】谢小芹教授 | 解码田野调查:从“现象捕捉”到“中国理论”的学术进路
2025年4月2日(周三)下午三点,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系系主任谢小芹教授受邀于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231会议室以《从田野调查到咨询报告》为题,结合自身多年研究经验,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川宇老师主持。王路昊老师、朱奎彬老师、周贤永老师、杨再苹老师、陈国良老师以及诸多来自公共管理、安全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此次交流会议。
会议伊始,因为此次授课对象学生群体居多,所以谢小芹老师优先选择如何开展田野调查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期望可以为学生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谢老师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开篇,强调其作为“学术十月怀胎”的重要性并且结合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等论述,指出公共管理学科需扎根实践,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真问题、提出真建议。
针对田野调查方法论,谢老师分享了“四种笔记法”:实地笔记记录客观事实,个人笔记留存主观感受,方法笔记反思研究过程,理论笔记提炼学术观点。她特别强调“经验质感”的培养,认为研究者需通过多点调研、集体研讨与专题深耕,在现象中捕捉本质关联。不止如此,谢老师还热情地分享了笔记究竟如何做,详细介绍了康奈尔的“三区”笔记法,但同时也提出不要被条框所束缚,培养出自己的思维体系也是胜利之道。
谢老师在讲解田野调查的必要性的时候,生动地采用一张图片来深化老师与同学的理解,图片展示的是奥地利画家席勒的手部特写画作,通过同学互动讨论,大家都发现手部在此张画作中十分突出,呈现突兀、骨感的线条特征。谢老师以此画作来类比田野调查,席勒通过手部传达狂躁、抑郁的情绪,而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也需关注“非语言线索”比如肢体语言、环境细节等,强调田野观察需突破表面现象,通过“独特性证据”增强论证深度。
而在后半程对于资政报告撰写的讲授环节,谢老师将其分为情况反映、对策建议、趋势预测、经验总结四类,并以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农村宅基地管理等案例,演示如何将田野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他提出“问题——分析——对策”三段式结构,强调观点先行、数据支撑、语言凝练的写作原则。“资政报告要急政府之所急,以知识分子的独立视角提供解决方案。”谢老师结合自身中标案例,详细解析了标题设计、论证逻辑与政策建议的实操技巧,指出研究者需平衡学术严谨性与政策可行性,在“痛点、难点、险点”中提炼对策。
讲座尾声,师生围绕“资政报告对策建议‘新’与‘实’之间的关系”“资政报告的渠道选择”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谢老师建议青年学者关注中央政策导向,善用地方调研资源,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提升研究价值。她鼓励学生以“饱和经验法”深耕基层,在真实场景中锤炼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
本次活动为师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对话的平台。最后彭川宇副院长再次向谢教授表示感谢并简单总结,希望未来学院将继续邀请业界专家,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以及让学生们继续“呼啸着走向田野”。至此,本次交流会议圆满落幕。
作者:周贤永 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