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学校举办第四期“交小苗”科学探索营

日期:2024年07月12日 17:00 点击数:

 童心向党 科技伴成长

——学校举办第四期“交小苗”科学探索营

 

 “交小苗”科学探索营是学校贯彻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师生员工皆有幸福感的西南交通大学”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开展训练营整合校内外的科普资源,精心设置科普讲座、场馆参观、科学探究、沉浸式教学等,助推“交小苗”体验科技创新、感受科学魅力。

开营仪式风雨无阻

79日上午,绵绵细雨中,81名“交小苗”在家长的陪伴下,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犀浦校区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A座,参加学校第四期“交小苗”科学探索营开营仪式。

仪式由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江泉主持。校工会副主席马德芹、杜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执行院长(主任)贺剑,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彤梅,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邓秀芸等领导,80余名“交小苗”及班主任、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参加了开营仪式。

校工会副主席马德芹在致辞中指出,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第四期“交小苗”科学探索营开营,旨在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交小苗”们以父母为榜样,传承交大人严谨治学、精勤育人、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立志成长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

贺剑院长强调,在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的趋势下,必须秉承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和提升各位交小苗们“善于自主、勇于担当、乐于创新”的优秀品格,助力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校工会副主席杜红宣布第四期“交小苗”科学探索营开营。80余名“交小苗”在专业老师、班主任的带领下,开启了“高科技含量”的探究模式。

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在机车博物园,冒着大雨,“交小苗”参观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批准命名的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步入机车博物园,映入眼帘的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的雕像。科学家精神宣讲员都燕萍,围绕“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等六个方面讲述了詹天佑先生以及我校培养的科学家个或团队潜心科研、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展现了科学家们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的崇高精神和“坚持在科研中育,在育中科研的无穷智慧,激励交小苗们积极进取、成才报国。

轨道交通日新月异

日新月异的中国高铁速度激发“交小苗”对轨道交通的兴趣。在犀浦校区5302——交通运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设备实验室,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绿皮火车、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动车组,交小苗在蔺浩老师的指引下,看到了不同型号、不同动力的火车头和高速动车组列车,在各个历史时期承载着的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从敞车、棚车、罐车等各式货车车辆,到道岔、道岔转辙机、桥隧、轨道、车钩、转向架等模型,他们在这里探秘火车为什么没有方向盘却能改变行进方向,轨道交通装备永不停歇的创新创造,如何确保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更快、更节能、更环保、更加安全。

随后,“交小苗”们来到铁路编组站综合作业仿真实验室、综合铁路枢纽实验室,分别在刘意、王顺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观察车列怎样进行推峰解体作业,列车怎样运行及调度指挥,并对成都北编组站、成都东客站以及动车段的功能布局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交通安全协同仿真实验室,“交小苗”由史磊老师带领进入混合现实的道路驾驶模拟场景中。在这个神奇的实验室里,他们轮流体验六自由度实车仿真驾驶,感受驾驶过程中的噪音、坡度、振动等因素对驾驶安全影响;通过仿真视景变换,体验高速路、城市道路、盘山路等道路视景,以及各种天气(下雨、大雾、下雪等)和各时间段(白天、夜晚)的驾驶体验;体验行车驾驶中,容易产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学习遵守交通安全规则的重要性。

力学实验别开生面

一张纸能立起来吗?同样的工具,低碳钢铸成的和灰口铸铁铸成的,有差异吗,如何区分?在犀浦校区五号教学楼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小苗”们在王桥川老师的指引下,开始思考三角形的稳定性,他们一起倾听低碳钢和灰口铸铁的落地声、测量低碳钢的长度、抗拉性能,观察实验样品的变形,比较塑料材料和脆性材料的异同,对力学实验有了初步认识。范晨光老师指导的风洞实验,让“交小苗”们感受到了风的干扰力,亲身体验了自然界中不同等级的风力大小,精确测量出空气速度和阻力,同时,了解了飞行器、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明白了开展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交大之声彰显智能

来到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交小苗”们跟着李娟、张小珍两位老师,深入了解什么是激光切割技术,并动手制作了自己的名牌。只见他们一个个把切割的图形导入控制系统,生成切割路径,再选择提前设定好的切割工艺,发出指令,机器听从指令自动加工板材,轻轻松松实现了自动切割。

3D打印室,李彬瑶老师告诉大家,3D打印是一种数字化制造过程,通过逐层堆积材料来创建三维物体。今天,3D打印以其独特优势正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在她的指导下,“交小苗”开始尝试施展神奇的魔法,最终每个人都拿到自己设计的独特样品。

实践制作环节,陈小勤、陈彬杰老师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入手,通过科普感知、编程认知、理解应用、项目实践、融合创新等内容,注重激发“交小苗”的科创兴趣,引导他们自己设计、制作完成了“交大之声”。“交大之声”是一块智能钟表,可以准点报时,加入编程环节后,可以自主设计互动问答、讲故事、科普解读等内容。完成作品的“交小苗”,欣喜若狂,倍感光荣。

自然博物馆探秘多样性

来到成都自然博物馆,“交小苗”们在解说员的讲解下,了解了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五彩斑斓、形状各异、品类齐全的矿产资源,四川盆地早侏罗纪、中侏罗纪的恐龙生态群落,对恐龙、远古动植物的演化更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缤纷生命厅,通过高山、热带、寒带等各类地区动植物的展示,孩子们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最后,孩子们从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靳能法、副主席马德芹手中接过《科学探索营结营证书》,活动圆满结束。

靳能法介绍,“交小苗”科学探索营缘起于2019年学校依托获评全国优秀创客中心——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开展的首届青少年创客培训活动,目前已成为服务教职工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5年来,此项目致力于融合学校的资源与优势,以丰富交小苗科学实践、培养科学素养、启发科学思维,来传递出学校对教职工家庭的关心关爱。截至目前,累计惠及400余名教职工子女。2023年该项目案例荣获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2023 年度创新、特色、精品工作项目一等奖。

第四期“交小苗”科学探索营活动结束后,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对科学改变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种下了探索、好奇和研究的小种子”。许多小朋友都期待“年年都参加”。14岁的潘语恬说,“‘交小苗’科学探索营活动不仅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也让我体会到身为交大校子弟的骄傲。”“在探索科技的旅程中,我学会了求知、创新,感受到科学与成长的无限可能。” (陈秀梅 李娟 摄影:韩金龙 韦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