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在第十七届工会代表大会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校工会 日期:2002年12月26日 15:28 点击数: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共同创建我们的美好校园和幸福生活

              ——在第十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之际,我们隆重召开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我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共同创建我们美好校园和幸福生活的一次十分重要契机。借此机会,我向大会报告一下学校一年来的工作情况,通报近期工作的展望和我们的工作思路,就大家普遍关注的“一校二地三校区办学”问题提出几种设想。

一、一年来学校工作的回顾

2002年我校以迎接十六大、学习十六大、贯彻十六大为主线,开展了“活变化、学理

论、谋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努力推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为学校的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了以校、院(系)二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菜单式”服务学习、学生“两课”进教材、进课程、进大学生头脑的理论教育格局。

学校以“话变化、学理论、谋发展”为主线的贯彻十六大精神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势。一是广大师生结合实际评选出自己认为最重大的16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二是校院两级中心组在收听收看、研读十六大报告原文的基础,结合实际搞好专题研讨,三是在教职工的学习,根据“菜单”搞好十六大精神的宣讲、座谈、报告会等活动;四是在学生在学生的学习,以“两课”为主渠道、“两课”教师为重点,学校“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中心为载体,举办“两课”教师培训班,讲好“形势政策课”等课程,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十六大精神宣讲,有力推进党的十六大精神“新三进”工作。五是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以制定学样建设、校园建设、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三个规划”为先导,树立教育创新意识,出实际成果,促学科建设。

在各分党委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召开了庆祝建党81周年暨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十三年来学校党建工作成绩经验进行总结,明确提出了“六个上新水平”的要求;党委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为核心,努力推进决策主化和科学化,推进校务公开;“党员先锋工作”已经全面推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正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合理调整设置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强大了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政群团组织广泛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建的创先争优活动,学生中的“学、树、创”活动,教职工的“三育人”活动、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五好家庭”、“金婚纪念”活动,离退休人员中的“关心下一代”活动、老年大学、老年体协、老年科协的活动此起彼伏;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统战工作、安全稳定工作、信息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紧强有力的保证。

2.       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学校以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这

“三个规划”的制定为先导,推进新时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学科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办学层次与体制、办学规模与效益、新时期人才培养等五个子课题分别由校领导牵头并组成研究课题组,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各子课题研究。目前,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根据“十五”发展目标,以“211工程”二期建设龙头,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研究制定了“十五”学科发展建设规划。2002128日学校成功举行了新校区开工典礼,新校区建设已经紧锣密鼓的全面展开,即将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3.211工程”二期建设与学科建设

我校在“211工程”一期建设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对“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进行论证,现已正式进入国家二期建设。200210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项目规划进行论证,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进一步拓宽学样和专业面的同时,学校强化了重点学科的建设。今年,学校6个学科被教育部批准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在原有基础翻了一番。在学位点建设工作,学校正在积极开展新一轮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同时,学校加强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办度,我校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20个,目前正在申报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教育教学改革

在本科教育方面,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

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今年顺利通过专业评估,并受到了好评;积极稳妥地修订了本科培养计划,在实施大类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市场需求,下大力气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新开办了金融学、绘画、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车辆工程、软件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公共管理等12个专业,今年申报新增12个专业;大力倡导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年来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共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面调整和修定了研究生培养计划,加强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学校通过建立博士创新基金等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研究,在今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又有两篇博士论文入选。

在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学校通过多年的发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覆盖面更广,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目前共有各类学生13000余人,今年,强化教学管理上狠下工夫,配套和完善了继续教育及成人教育的管理规范,修订了成人教育40多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启动使用了“西南交通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今年9月,总面积12000多平方面的继续教育基地大楼落成,可容纳一千多名学生住宿和近三千名学生上课。

学校网络教育发展迅速,现已在全国各地建立教学中心46个,在成都校区学生1468人。一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网络教育的规范管理,颁布实施了《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生管理规范》,我校网络教育以“管理规范、治学严谨”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强化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210月,我校与四川大学共建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中期检查验收,受到专家好评。

5.科学研究与校产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支持、奖励政策,努力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学校科研实力迅速提高,综合排名向前推进了11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沈志支院士以其突出的贡献荣获第二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学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今年在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积极推进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申报工作,建设了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孵化园,并获得了“成都高科西区风险投资公司”2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学校继续强化土木、机械、电气、材料、运输等优势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不断深化、拓宽基础科学研究,同时整合相关学科力量,提高科研综合水平。

学校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不断加快校产业发展,所属企业涉及电力电气、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技术、机电一体化、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2001年,我校在全国校办产业收入总额过亿学校排名中列16位,截止2001年底,校产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连续第六年在四川省高校产业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学校明确了校办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组建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科技产业集团和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产业(集团)公司,为学校的校办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6.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努力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校内管理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行全方位的改革:在进行校、院(系)两级管理试点的,继续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改革;以岗位聘任为核心,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点向教学一级倾的原则,构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并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院(系、中心)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实现了聘任制、任期制、公示制、交流轮岗位制。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集团按照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运行良好,并在四川省后勤社会化改革表彰中获得优秀奖。

7.对外合作与交流

根据教育部和四川省的要求,我校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受到了教育部陈至立部长的充分肯定,并儿得了2001年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及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我校在成功参与中法“4+4”合作项目并得到教育部和法方大学肯定后,又与法国里昂中央大学、法国斯奈克玛发动机公司签署了教育和科研“4+2”合作协议。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英国德比大学、德国安海尔特大学等开展合作和进行人员交流,南澳大学与我校联合开办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班,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

与越南河内交通大学开展合作,第一批66名越南留学生已入校学习。一年来共招收来自日本、韩国、英国、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外国留学生92人;相继派出165人次分别赴美、英、法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留学及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年中,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展的需求;二是学校的综合实力百年老校的地位还不相匹配,与我们预期的目标还有差距;三是学校建设发展资金压力大,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发展;四是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而我们的工作深度、力度、度还不够。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进行专题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工作的展望及我们的工作思路

(一)   关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召开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为契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办学理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步伐,为尽早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率先步入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二)   关于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们应当有明确的思路和准确的定位。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三

步走”的战略构想,在本世纪,用5年时间进入国内理工科院校的前列,再用15年时间进入全国高校前30强行列,到2050年达到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这是我们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教育为先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逐步实现学校“三步走”的目标,近期必须对学校准确定位,我们认为,学校应当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三)   关于学校今后的重点工作

实现“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

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今后的重点工作就是“四抓、三出、二高、一实现”,做好“四三二一”这篇文章。

“四抓”就是抓好学科优化、抓校区建设、抓安全稳定、抓学生就业。抓学科优化就是要改革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中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地方,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为标准,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为标准,增加和发展新型学科、专业、压缩和萎缩不适应的学科、专业。抓校区建设尤其是新校区建设,就是要共同创建我们的美好校园,管理好校园,这是学校百年发展和办学史中的一件大事,现在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不发展就会痛失良机,就会错过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128日,学校新校区开工典礼,对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负责的精神,把新校区建设好,抓安全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使我们面临较大的压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敢于创新,要有新思路,要有具体措施,要切切实实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就业工作。在招生就业工作中,要调整重心,以就业引导招生,就业工作是关键。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12万人,比今年净增67万人,由于社会各方面准备不充分,学校的一些专业学科也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学生自身的原因,一部分学生找工作还比较困难。学生自身的原因是部分学生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还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工作。学校各部门、各院系要把就业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同时,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做学生就业的促销员,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

“三出”就是学校要力争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成果库、人才库,努力推出重要思想、重大成果、优秀人才。在新的发展时期大力倡导创新,要做到功能创新、空间创新、机制创新、视野创新,这样才能出重要思想、重大成果、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二高”就是教学要有高质量,科研要上高水平。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目前,学校规模逐步扩大,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6000余人,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就是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新校区建成后,我们相信,学校有能力、有条件适度扩大规模,尤其是研究生规模,使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但扩大规模不是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教学要有高质量,科研要上高水平,否则办学就没有生命力,更谈不上有实力和影响力。

“一实现”就是我校要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学校发展的目标是要在奔小康的进程中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在求发展的过程中为师生员工做实事,教育领域要在全国各行业中率先实现小刃,我们西南交通大学就要力争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小康,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幸福美好生活。小康不仅仅是待遇的提高,还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条件的极大改善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小康。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实现小康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如果我们目前不建设新校区,学校就没有长远发展的空间,就没有发展的后劲,就会影响我们率先步入全面小康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全校师生要从长计议,从长远出发,从大局出发来思考问题,新校区建设也许对大家的近期利益有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是造福交大师生员工的百年大计,是“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思想的具体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三二一”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二高”是目标,“三出”是要求,“四抓”是手段,“一实现”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扎实地进行“四抓”、创新地推进“三出”、高标准地达到“二高”,才能真正率先在四川实现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必然是我们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所以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全体师生员工都要行动起来,开拓进取,奋发进取,奋发有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我校率先步入小康做贡献。

三、校两地三校区办学问题

作好“四三二一”这篇文章,“一校二地三校区”的模式如何构建,三校区如何协调发展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校从峨眉搬迁至高校扩招,促成了学校“一校二地三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在“一校二地三校区”如何协商发展问题上,这里提出几种模式供“双代会”代表讨论,使大家在讨论中形成一个基本共识,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撑。

首先峨眉校区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因而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峨眉校区应以与总校互补为前提,积极发展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逐渐萎缩目前已有的与总校雷同的专业。当前大家的共识是,一是要逐渐尽快少招或不招一般本科生,发展与总校优势互补的有特色的专业,如旅游管理、中医中药、森林资源等。现阶段峨眉校区办重点本科也不宜太多,否则将本末例置,冲击学校的主体。但是,峨眉校区只办特色专业而不上规模也不能带来效益,因此,要重点发展有特色的应用技术教育。峨眉校区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工教育的基地,我们要把基地办出特色,办出规模,办出水平,使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二是峨眉校区与总校要在办学层次上形成互补,在峨眉校区要把在社会需求的、有生命力的专业办好,国外的应用性人才十分受欢迎,有很大市场需求,有市场生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应用技术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要大量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较强实际技能的人才。

至于九里堤校区和郫县新校区,是否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本研分开模式。即郫县校区放置本科生,九里堤校区放置研究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弊端是可能造成郫县校区学术氛园不足,并且教学安排上存在困难。

第二种模式:高低年级分开模式。即把本科一、二、三年级学生及一年级研究生放在郫县校区,四年级本科生和高年级研究生放在九里堤校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学科交叉与融合,高年级及低年级集中在一起学习课程,在学术氛转,较好地解决了实验课问题,弊端是不便于管理。

第三种模式:专业教育分类模式。把一部分实验少的专业放在郫县校区,另一部分实验课多的专业放在九里堤校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利用现有资源,弊端是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发展。

第四种模式:成都校区一体化模式。把成都两校区看作一个校区,但要正视两校区间的8公里距离的现实,请大家考试是否利用快速有效的交通工具将其连接成为一个校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管理,有利于学科交叉发展,弊端是耗资较大。

第五种模式:分阶段发展模式。第一阶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上述第一或第二模式处理。第二阶段,把全部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安排在郫县新校区,形成主校区。九里堤校区成为学校科研开发中心、产业开发中心、继续教育基地、网络教育基地等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完全整合,缺点是郫县校区面积还要增加,并且资金压力增大。

在“一校二地三校区”办学上也可能还有基他诸多模式,希望大家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初步的共识,为学校决策提供基础。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趋利避害,把握尺度,选出相对最佳方案,加快建设和发展我们的美好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率先步入全面小康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明年我们将召开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这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又一良机。我坚信,只要全校上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创建我们的美好校园和幸福生活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