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天空阴沉一片,但依然挡不住校工会宣传报道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这次活动由校工会宣传教育部张宏亮部长发起,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大使团的同学来为我们讲解。上午十点整,我们一行人准时来到犀浦校区图书馆门口,而这时校园大使已经在此等候,互相经过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们正式开始了此次“逛校园,学校史”活动。
校园大使以图书馆两边的浮雕开场。1896年北洋官铁路局创办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组建交通大学,总部设在北京,下设北京、唐山、上海三个学校。我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校校园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1938年,武汉沦陷,举校再次被迫西迁。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归教育部直辖,迁回唐山原址办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中央军委铁道部接管,组建中国交通大学,本部在北京,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学校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0年8月,学校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我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我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我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介绍完学校建校以来的坎坷经历,同学们瞬间感受到了学校背后所蕴含的厚重历史,不由得从内心升起一股“我是交大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连邓小平同志都称赞说:“我晓得这个学校,它出了不少人才!”于是我们在校园大使的陪伴下,沿着学校的中轴线,领略校友在历史上的浓墨重彩。
首先来到的是林同炎校友的纪念雕像,林同炎(1912-2003)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1927年,年仅15岁的林同炎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31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33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回国工作12年之久后回到伯克利分校担任教授、结构工程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及全校教育改进委员主委,后获该校最高荣誉——“伯克利奖”和“终身荣誉教授”称号。林同炎被誉为“预应力”先生,他是此工程理论及实施的倡办者,也是美国预应力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现在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现代建筑都采用了预应力技术。
接着来到了方俊校友的雕像,方俊(1904.10.26-1998.5.5)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正因为如此,方俊校友的雕像下面是一个类似地球的造型,以纪念这位校友与地球的关系。
然后参观了地震工程之父刘恢先校友,力学泰斗张维校友等人的纪念雕像,其中还介绍了孙中山先生与学校的一段小历史,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学校也成为了四川省内唯一一所有孙中三先生1:1等身纪念雕像的高校。
还没缓过神来,校园大使带领我们进入了机车博物馆,介绍了我们学校和铁路的渊源历史,以及停放在博物馆内的建设B型8328蒸汽机车、东风4型0719内燃机车、韶山1型0810电力机车三部机车与学校、中国的关系和意义。
接着我们来到犀浦校区南门,犀浦校区南大门以其宏伟古朴而别有风韵的外观备受钟爱。南大门于2004年由唐山市政府捐赠建成,外观仿照我校在老唐院时期的校门。受当时西方先进文化和教育影响,老唐院建筑均采用西式风格,从如今的南大门也可见一斑。校门正面书有“交通大学”四字,由毛泽东亲笔题字,字体飘逸苍劲;背面则为清末年间我校早期在唐山的校名“唐山路矿学堂”,承前启后,寓意“传承历史、展望未来”。
最后我们来到了“竢实扬华”校史浮雕墙。“竢实扬华”校史雕墙承载着我校精神,是我校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我校精神“竢实扬华”中,“竢”为“等待”,“实”为“果实”,“扬”是“发扬”,“华”为“光辉”之意,寓意:“等待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进一步发扬今天的光辉。”1916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中,我校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同年12月,教育部向我校颁发“优等奖状”外,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特奖我校“竢实扬华”匾额一方。
校史墙正面浅浮雕刻绘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以及现西南交通大学三个校区——九里、犀浦、峨眉校区的校门。浮雕墙正中顶端正圆镂空,当中放置了我校铸铜校徽,墙体两侧分别展示了我校第一张毕业证书、校歌、交大颂和校史沿革。墙体背面为交大校址十八次搬迁图,镶嵌有交大各时期校章,再现了我校辗转于祖国大江南北的百年沧桑和风雨历程。而此次校工会宣传报道组“逛校园,学校史”活动也在这里完美结束。
(校工会供稿 撰稿 孔令星 摄影 孔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