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采访纪实(二)

校工会 日期:2017年11月13日 20:57 点击数:

2017年11月4日早晨,西南交通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犀浦校区一号教学楼展开。记者认真听取了部分老师的现场授课内容,并在参与比赛的老师课程展示结束后及时做了专访。以下分别是对外语以及双语组的肖嵩老师,文科组的马建老师,理工三组的韩效老师先后进行的现场比赛纪实和赛后专访。

1)肖松老师专访三尺讲台,理想无限

参赛信息:外语及双语组 电器工程学院

课题: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电气设备多目标优化设计)全英文

去听肖老师的课的时候,记者全程是暗自佩服的:肖老师看上去年轻帅气,一口流利的英文,身着整齐的蓝色西装,课程展示的时候台风把控很好。他在讲课时自己设计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记者在现场看到肖老师仔细地完成每一步,直到小实验成功,台下聚精会神观看的评委老师们,在实验成功时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在记者准备赛后采访时,还发现肖老师是一位及其细心严谨的人,讲课结束后不忘亲自把黑板擦干净,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绅士风度。采访的过程中,觉得肖老师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非常坦诚,对于自己比赛前一晚紧张到没睡好,到早晨站在讲台上的兴奋之感毫不掩饰,整个采访过程肖老师都侃侃而谈,自信而不失谦虚,在采访快要结束时,他提出如果有机会,想站在国外的讲台上,讲他最感兴趣的“磁浮”,让更多国外相关领域的老师也能了解“磁浮”,同时他也表示很感谢自己的同事们。看到这样年轻有为的老师,心里仍然怀揣着对自己热爱东西的执着,保存着一份质朴的远大理想,钦佩之感油然而生。三尺讲台,理想无限,也许同学们期待的就是拥有如此精神面貌的老师吧。

记者:老师您好!刚才听了您的课程,感觉您讲得很认真,请问在讲课过程中,紧张吗?

肖老师:还好,其实站上去有点兴奋,昨晚上一晚上没睡着,一直在想怎么准备,才能让大家能够把课程听得更明白。

记者:因为刚才听课看您全程用英文授课,您觉得这对您是一个挑战吗?您觉得整个过程中有遇到了什么难点吗?

肖老师:其实觉得确实(全英文授课)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讲某一个理论的时候,首先是要把它的意思搞懂,能够用中文先表达出来,给同学们讲清楚,这就是迈出了第一步,再慢慢地转化成英文,用英文让同学们能够慢慢明白,这就是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难点就是从理解到最后翻译成英文,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记者:刚才还看到您现场做了一个实验,这个环节也是您自己设计的吗?

肖老师:嗯,对。因为平时上课的时候,有时候给学生讲太多数学方面理论和背后的物理道理,他们就走神了,我还是愿意多带一些实际的设备,或者是一些小玩具等实设备,让他们能够看到实际的道理。

记者:讲课比赛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您最想向同学们传递什么,想达到一个怎样的上课效果呢?

肖老师:首先我是想,这是面对大一的学生授课,建立兴趣是很重要的,只有硬式的或者填鸭式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痛苦。如果把这个事变成爱好,我觉得可能到最后也不会觉得那么难了,喜欢了以后,什么东西都不难了。

记者:您觉得您的授课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肖老师:这个当然有,由于昨晚没睡太好,感觉今天早上这个思路还是不够清晰。有的时候会有打结的情况,如果下次还有机会的话,我想把这个(授课)做得更好,更流畅一些。不过,我还是感到很荣幸的,因为能够讲磁浮,今天是站在交大的讲台上,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可以站在其他的讲台上,或者是国外的讲台上,给外国人讲“磁浮”,确实中国还是发展的很快,我觉得这个是我自己感到的骄傲,也为我的同事们感到骄傲。谢谢!

记者:好的,谢谢您接受采访。

2)马建老师专访唱响“传承”之舞台
参赛信息:文科组 人文学院

课题:《京剧常识与欣赏》

马老师的课堂应该是无比有趣的。课程展示一开始,马老师就唱着一段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京剧选段上讲台来了,只见马老师手持马鞭开始讲课,这样的开头,顿时引起了再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授课展示中,马老师的课堂互动,和课堂氛围的把控得很好,自己还亲自披上粉色的戏袍,舞起了水袖,现场教学生挥马鞭,并且一字一句讲解每个动作代表的含义,场面十分活泼有趣。在随后的采访中,马老师也非常认真地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他更希望的是能够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们真正参与进课堂,对京剧产生兴趣,并且实际掌握和京剧相关的知识。

记者:老师您好,刚才您讲得课程主要是京剧,想请问下您如何把京剧的知识和它的艺术欣赏性结合起来呢?

马老师:结合起来呢,确实有难度,大家从不了解京剧到了解京它,认识它,再到有一些同学喜欢它,这个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教学过程中呢,一般采用几个环节,第一个就是我们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视频,或者是一些简单易懂的小的片段的表演,在片段播放的过程中,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的一个讲解;第二个环节就是针对小视频和小片段中同学们提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常识性的普及,能够给他们解疑答惑,把他们片段中看不懂的东西解释清楚。第三个环节,就是怎么能够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我们在平常的课堂中会采取几种方式,第一个是教唱,教唱一些简单的小戏。具备这样基本条件的学生,他可以来学唱;如果是对动作和形体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教他一些戏剧表演中的一些基本动作,不管他表演得好与不好,通话这种方式,把学生引导进京剧的视野,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因为京剧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用的是我们自己的语言,他必然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理解的这种文化艺术。

记者:刚才看到您在台上穿戏服,舞水袖,挥马鞭,互动得很好,您是如何做到课堂的气氛把控自如的?

马老师:这个首先作为授课老师来说,要对自己教授的内容熟悉,尤其京剧,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不能说我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因为从小就是戏剧学校的学生,学习过(京剧表演),我对京剧当中的一些重点的,有表现力的动作,一些唱腔,我尽量地去把握,通过这样一种比较准确的信息的承载传达给学生。其次就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有的学生会有一些知难而退的想法,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位老师,尤其教授京剧的课堂,让他们放下心理上的畏难的情绪,让这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所有的同学去鼓励喜欢表演的同学,解放他的天性,开拓他的思路,那么有一个同学参加就会有两个,有两个同学参与进来就会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参与进来。

记者:那您对您刚才比赛中的整体表现满意吗?由于您的课需要很多表演,您怎样保证课堂授课的质量,让同学们能实际有效学习到该掌握的内容呢?

马老师:还算基本满意,这可能只是我平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当然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参加讲课比赛之后,老师们还有专家们的点评,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从复赛到决赛,我自己(对教学)还是有很大的改观。不仅是从我自己的教学内容,还有教学方法上,包括怎样与学生沟通,怎样更好地把控课堂气氛,把控讲课时间,怎样精准地把核心内容讲清楚,这些方面讲课比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最后,你的问题问的很好,怎样让学生不是“只看热闹而是看门道呢,其实在学生参与表演之外,还有一个详尽的知识的普及,我们把舞台上的表演化成文字,化成图片,化成老师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的方式,让他们理解,消化。再者,让学生们亲自参与进来,他参与一次,对知识的理解就加深一次,如果一个老师只自己在讲台上表演,自己讲,可能确实有一些学生只是看热闹,过后就忘了。如果不把知识性的东西,不把很核心的东西引入进来,他可能永远都看不懂,看戏和看你是一样的!比如刚才表演的挥马鞭的动作,和戏里是完全一样的,那我要告诉你,我现在做这个动作的意义是表示骑马,安抚马,推马鞍上马你一讲学生才会明白原来这些动作是用这样的表演方式,他再看京剧表演时就明白了,因为京剧是很程式化的表演,比如骑马同一个角色都是这样的表演,一般这样更好理解。

记者:好,谢谢您的分享。

(3)韩效老师专访绘制“未来心智图”

参赛信息:建筑与设计学院 理工大类第三组

课题:建筑与设计方法

韩效老师的课是整个理工大类第三组比赛组最后一个上台展示课程的,从时间上来说,刚好赶上午后常人倦意正浓的时候,其他教室的比赛已经结束,教学楼里也略显冷清,大部分工作人员已经结束工作,纷纷离开。记者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课,看到韩老师依然按要求认真展示课,尽管台下除了评委,就只有两架摄像机,零零散散的坐着几个打盹的学生。听到她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养发散思维,韩老师的语气亲和,课程展示结束后,像大多数老师一样,认真听取评委的建议,不急不躁,从容不迫,包括后续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午后的少许躁动丝毫未影响到她。韩老师体态丰满,有些可爱,在对她简单地采访之后,发现韩老师很有亲和力,从她的讲述中可以感觉到她和学生们的近距离接触较多,是同学们的导师,也是一起完成设计作品的伙伴。在她的讲课展示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是对她讲授的“心智图”印象深刻,也许就如韩老师自己期望的那样,她想帮助喜欢设计,学习设计,未来要从事设计行业的同学们,成为正真的设计师,而她也正在帮助更多同学们绘制遥远未来的心智图!

记者:老师您好,您觉得您今天比赛的展示的课与平时实际上课有什么区别吗?

韩老师:我觉得这和我平时普通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门课是我上了好多年的课,对课程内容很熟悉,但还是做了一些调整,讲课比赛只有20分钟,正常讲课是45分钟,需要根据讲课比赛的固定要求作一些调整。我觉得都还好,就是台下可以互动的学生比较少。

记者:刚才也听了您的课,您讲了有关“发散思维”培养的相关问题,作为设计专业的老师,您是如何把学生零碎的思维梳理出来,紧扣您课堂要讲授内容的主线,怎样不让您的学生的思维“过度发散,跑的太远收不回来”呢?

韩老师:是这样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对于设计师设计的整个流程来说,是不同阶段需要采取的手法,开始的时候,你可以不考虑“质”只需要“量”,全部发散出去,但是中后期的话,还发散收不回来的话,这个设计方案就废掉了,所以说它是有原则的我们的课是有一个线索的,从信息到思维思维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接受了硬式教育,虽然学了设计专业但是思维还是不够活跃的,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可能好一点,但是还是有些“死”。所以就是要鼓励学生做各种练习,不批评不评价,让他们随便想,越古怪越好,全部散开。后面还会讲一些逻辑思维,是有方法把这些思维收回来的。然后到创作部分,我们就会有一些专门针对建筑设计的很多原则。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前期)要解决工作中的方案问题,最后怎么把成果做好,比如画图怎么画,模型要怎么做,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老师其实是不希望他们完全收回来的,发散的越多越好,还不够发散,就是要鼓励学生的思维“乱跑”

记者: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您还要怎样完善或创新您的授课方式呢?在实际授课中,您最想向学生传递的学习理念是什么呢?

韩老师:其实我是希望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因为刚才看到其他老师做的一些ppt,里面有很多视频还有外面的资料,主要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ppt,把好的“技巧”(tricks)用进去。还有就是,我们设计的学生有时候上课赶上交图期了,状态会不太好,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再丰富一下ppt,因为我的课堂上的练习和互动已经足够多了。

我是希望学生在这个课堂上知道,作为设计师应该知道的设计的流程,他应该怎么做,如何去评估,怎么才能做得好。我今天讲的课只是系统课程中的一部分,除了讲授理论部分,最后还有类似于“实验课”的课程,每个人最后是把课堂所学知识紧扣在自己的成果里的,每个人最后的成果或作品都是不同的,而作为老师需要给足鼓励和引导,平常多做练习和互动,提供更多资料给他们,课后也进行很多交流,应该说和学生很熟悉,都会相互探讨问题。

记者:刚才看到讲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不方便,您觉得讲课比赛提供的这种形式,是最适合您和您的学生的吗?

韩老师:这方面确实期待有一些改进。设计一类师生上课互动的最好形式是小组研讨,用大课的方式讲课不太适合,我也和教务多次反应过这个问题,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学生人数太多),刚才讲课过程中也只能尽力去完成这个授课环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人数越少,上课质量会越好一些。

记者:好的,谢谢韩老师。

以上是对三位进入决赛的老师的专访,期待他们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校工会供稿  撰稿人 华杰措 摄影 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