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九届工会会员暨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4年5月8日)
徐 飞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党委和行政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2013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3年,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党的建设,突出抓好事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中心工作,努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大局,很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年初,《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工作总结》已经正式下发,这里只做简要回顾。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召开了“人才强校主战略推进大会”,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关于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的若干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吹响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的集结号和冲锋号;全年新增国家高端人才项目入选者17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实施了两轮中层干部校内公开竞聘、四个学院院长海内外公开招聘和干部海外培训工作,启动了海外院长(或顾问)聘任工作。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选派了490人次参加各类海内外培训及研修。
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课程的衔接和贯通式培养,学校制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业规范》、《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专业规范》在80余所高校和40多家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广泛推广,相关教改材料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典型材料和专报信息上报中央。2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首批3门MOOCs课程在五所交大MOOCs课程联盟EWANT平台上线,其中《机械设计》课程成为西部首门MOOCs课程。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700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8项。与藏大合作共建的“西藏大学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援藏工作的做法和建议得到了俞正声主席亲笔批示。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本理科超省控线50分以上的省份增至16个,二本理科超85%新生投档成绩超一本线,“211”、“985”研究生生源比例近60%。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9%,签约率首次突破90%。
科学研究与产学研合作方面,新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获批138项。其中,首次获得煤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实现全年科技活动经费7.9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0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学校牵头建设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14个“2011计划”。“云服务平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四川省首批“2011计划”培育项目;学校作为第二单位参与清华大学牵头的“尖端装备跨尺度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有望使学校机械学科拓展、渗透到航空、能源等领域。土木、中文等学科也参与了2个校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整体建设进入验收阶段。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成为学校第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首次主持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实现文科重大项目的突破;社科基金获批10项,首次突破两位数。学校还获批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文科科研平台,智库建设也正在顺利推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光明日报》共同举办了“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国际化方面,发布了国内首个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际化水平排行榜,引起广泛关注。与康奈尔大学联合成立“科技与社会创新国际中心”,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成立“高速铁路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共建西南交大-利兹学院。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共682名国际学生来校留学,其中高层次“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数增至187名。参与国际交流和访学人数增至361人次,较2012年增长20%。
学科建设方面,研究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行动计划》,形成了学校今后一段时期学科发展与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研究制订了学校学科群联盟细则,为学校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新兴工科学科群、理学学科群、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和生命生物学科群等多学科群奠定了基础。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2.94亿元,连续三年突破20亿元。新成立校友会5个,新增董事单位2家,学校基金会共获得社会筹资收入2500余万元。九里校区新南门投入使用,现代隧道实验室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创新大厦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犀浦校区东大门完成竣工验收,行政办公楼工程完成主体验收,3号楼、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峨眉校区学生宿舍改造工程完工。
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西南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工作和老教授、老校友“口述历史”工作顺利推进,《漫游中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卷》、《走进交大每一天》等校史类书籍相继出版。主流媒体对学校关注度显著提高。举办了黄万里、张维等著名校友雕塑揭幕暨纪念活动,犀浦校区机车博物园一期工程完工,校园文化景观愈加丰富。
民生工作方面,调增了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教师津贴。通过优化停车位规划及交通组织,加强校内商铺管理和BOT项目区域管理,对学生宿舍区、教学区等环境脏乱差的校园区域进行综合整治,三校区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两校区到位工作加快推进,三个学院调整到位,大部分机关部门实现犀浦主校区办公。信息化校园总体建设正式启动,迎新工作改革将新生报到时间由5小时以上缩短至30分钟左右,学生公寓空气源热泵热水供应系统工程顺利实施。
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方面,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教育部对学校的巡视整改一同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落实了42大项具体整改举措。峨眉校区成功召开了第五次党代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三轮科研经费自查自纠工作。健全校院两级“三重一大”决策保障机制,加强督察督办和执行力建设。组织制定《西南交通大学章程》,今天将提请会议进行审议,完成校内审核程序后,年底将报请教育部核准颁布。大力推进土木工程学院综合改革试点、经济管理学院海外人才特区试点、峨眉校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启动资产处机关改革试点。
除了上述这些工作外,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最近半年来学校上下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奋发有为抓落实、抢抓机遇谋发展蔚然成风。以上这些成绩和改进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一并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2014年的主要工作
学校在年初已经正式下发了《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工作要点》,包括十大方面、共81项具体工作。这里只做简要报告。
(一)201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
学校201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以召开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为引领,以制定好《西南交通大学章程》为契机,以实施《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为推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调整优化学科、学院布局和机关机构改革;牢牢把握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战略机遇,广泛联合社会力量及多方资源持续开展协同创新;加速推进综合交通和智能交通的研究进程;加强智库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提升学术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思想影响力;改进民生,持续加强和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
(二)2014年学校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召开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发展战略、目标、举措、时间表及支撑条件。二是全面落实《西南交通大学关于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等。三是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召开学校国际化战略推进工作大会。四是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五是推进实施第一期“2011计划”,确保以优异成绩通过中期检查;牵头申报第二期“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推进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六是深化内部改革,调整优化学科和学院布局,研究机关机构调整方案并启动实施。
(三)2014年学校工作要点
第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各学院人才引进、培养和建设任务责任,完善考核办法;建设人才信息库,主动出击,四处遍访、八方延揽各类人才,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第二,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快速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实质推进西南交大-利兹学院各项工作;2014年年内确保每个学院至少有一名海外院长(或顾问);完成土木工程学院及相关学科的国际评估;推动各学院与国外名校的对口学院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第三,加强党建工作,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化内部改革。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教育部巡视反馈意见及“四风”问题整改落实方案》。研究并成立西南交通大学理事会。探索推进相关学院成立战略委员会、顾问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三校区功能定位方案。
第四,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队伍发展体系建设。严把教师“三关”(入口关、职称关、聘期考核关),从2014年起,严格执行新的进人标准、新的职称评定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博士生导师遴选及考核办法。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做好干部选任、交流、轮岗、培训、外派及挂职、助勤等工作。
第五,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实施《西南交通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召开人才培养工作大会。做好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自评工作;确保4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争取承接更多高端、国际化培训任务,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第六,提升科研与产学研合作水平,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力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验收、挂牌。全方位、深度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科研及产学研合作工作。召开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大会;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规范研究院建设,加快成立上海研究院。
第七,调整优化学科和学院布局,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全面实施“工科登峰计划”、“理科强基计划”和“文科跨越计划”,研究生命学科的发展举措;修订校学术委员会和专项学术委员会章程。
第八,健全支撑保障体系,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良好局面。一揽子解决犀浦校区土地遗留问题(目前,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困扰学校多年的犀浦校区土地遗留问题已经解决)。2014年年内筹资不少于2亿元。
第九,加强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校园与美丽校园建设。做好校园“静化、绿化、美化、香化”工作。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分期解决教师工作间问题。切实关心好离退休教职工。积极推进建立南北园家属区物业管理、居委会管理的有效机制。
第十,大力推进智库建设,不断加强大学文化与软实力建设。筹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等多个“智库”;实质推进“美国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六宣”(内宣、外宣、上宣、理宣、网宣、海宣)工作大格局。举办2014西南交通大学首届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三、若干重要变化
一是管理体制的变化。历史上学校曾长期隶属于铁道部,行业特征显著,计划特色浓郁。伴随着铁路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资源更多地需要通过竞争获得。同时,教育管理体制将由“管理”向“治理”跨越,对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全新挑战。学校上下亟需变革思维模式,大胆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出击,直面同行竞争和市场竞争的考验。大力拓展视界,跳出交大看交大,跳出西部看交大,跳出行业看交大,跳出中国看交大,自觉进行国际对标。以制订大学章程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建立健全学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办学治理能力。
二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大学因学生而存在,恰如医院因病人而存在、政府因纳税人而存在一样。因此,应自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让日渐模糊甚至异化的办学理念回归其本然价值。牢记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的第一责任是教育教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这一根本使命、这一中心工作和这个第一责任。
三是学科布局的变化。时至今日,西南交大不再是纯粹的工科大学,已经从工科性院校,发展成涵盖工科、理科、人文社科和生命学科四大板块、交通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无论是工科登峰、理科强基,还是文科跨越、生命振兴,都是对多学科综合发展诉求的理性顺应和自我超越。
四是办学主体的变化。以前学校实行的校、院(系、所 )两级管理模式,且管理决策和资源配置中(重)心在学校,学院扮演的不过是(被动)服从学校决策,履行教学、科研等职能的执行者角色,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远未充分发挥。今后学校将切实推动办学重心的下移,大力推进“以院为实体”的改革。按照权、责、利对等原则,重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从学校办学院,到学院办学校”的转变。
五是对科研要求的变化。大学是关乎学问的,科研是王道,对研究型大学尤其如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期表示,我国即将实行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种高考模式。可以预见,未来以专业技能和职业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和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型大学的分野将更加显著。作为研究型大学的西南交大,将在继续做强、做好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基础上,对基础研究将提出更高要求。
六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变化。大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应坚守学术本位。现在高校的普遍情况是,官本位盛行,行政化现象堪忧,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模糊不清,越位抢位、缺位虚位和错位乱位的情形时有发生。今后要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让学术组织享有学术事务的最高决定权。同时,让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相互协调、并行不悖地运行,使其相互关照、相得益彰。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这些变化已经发生并将继续深刻地演化。我们应该高度关切,顺应大势,振奋精神、集聚智慧、真抓实干、改革创新。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改革发展的空间和改革释放的红利都十分巨大。全校师生定要奋发有为,抢抓机遇,加速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我相信,在全体西南交大人的精诚团结和矢志奋斗下,我们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常青”的交大梦。
谢谢大家!